中巴農業(yè)合作長出金麥穗 |
時間:2018-08-26 來源:光明日報 視力保護色: |
【一帶一路·五年來】 記者:姚亞奇 溫源 如同千年前的商貿隊伍一樣,6年前,二系雜交小麥種子由北京出發(fā),踏上新絲綢之路,開啟了希望之旅。 今天,巴基斯坦已有230多個雜交小麥示范點。從小農場主到科研示范基地,雜交小麥種植面積已有3萬畝。 巴基斯坦是“一帶一路”倡議核心國家。小麥是巴基斯坦第一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1.3億畝,占耕地面積的40%以上,但其單產水平較低,迫切需要引進國外先進小麥育種技術。 2012年以來,中化集團發(fā)揮下屬公司中種集團種業(yè)對外合作優(yōu)勢,以巴基斯坦為重點,積極布局“一帶一路”,先后與巴基斯坦、孟加拉、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開展農業(yè)合作。在巴基斯坦白沙瓦農業(yè)大學的協(xié)助下,北京農業(yè)科學院二系雜交小麥技術在巴基斯坦的合作試驗示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在白沙瓦農業(yè)大學2017—2018年的田間試驗中,二系雜交小麥種子實現了最高增產50%以上。發(fā)給農民試種的雜交小麥種子,有些還達到了產量翻倍的效果。經過前期約120余份雜交組合、230多個種植點的適應性鑒定,中國二系雜交小麥較當地品種平均增產幅度達到24.4%,得到了當地社會高度認可。 “我從去年種了中國的雜交小麥之后,產量比以前高一倍多,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白沙瓦瑞吉村農民弗里杜拉,是這批雜交小麥的試種者之一,種植雜交小麥為他帶來了增產增收實效。 白沙瓦農業(yè)大學教授穆罕默德·阿里夫告訴記者:“通過中國雜交小麥,可以大量生產雜交小麥的種子,又不需要太多勞動力進行輔助。” “合作中確實遇到很多困難。”中種雜交小麥種業(yè)(北京)有限公司科研部經理張勝全說,中國雜交小麥剛到巴基斯坦,就遭遇了水土不服。 面對當地氣候特點、種植制度與國內的差異,中化集團和北京市農業(yè)科學院專門成立了面向巴基斯坦的育種團隊,建立了與巴基斯坦氣候相似的云南元謀雜交小麥育種基地,專門面向巴基斯坦進行定向選育。他們同巴基斯坦國家農業(yè)委員會、巴基斯坦費薩拉巴德農業(yè)大學開展密切合作,引進了一批當地小麥種質資源,進行適宜當地的強優(yōu)勢雜交小麥品種創(chuàng)制。 “通過與當地企業(yè)討論,并積極爭取當地科研育種單位的意見,我們決定向北部和中部麥區(qū)挺進。”張勝全說,“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2017—2018年度有了比較好的效果,增產50%。” 巴基斯坦佳德農業(yè)公司是最早將中國雜交小麥引入巴基斯坦的企業(yè)。公司總裁沙魯克·馬利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佳德農業(yè)公司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yè),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和困難。 中巴雙方共同努力,在巴基斯坦全境各個小麥生態(tài)區(qū),先后布置了近200個示范網點,種植面積達2000公頃以上,整體示范效果顯著。在適宜區(qū)域,中國雜交小麥平均增產達24.4%,初步具備了在巴基斯坦進行產業(yè)化的先決條件。 面對小麥增收,弗里杜拉滿懷喜悅:“我非常開心,因為我可以把孩子們送到學校讀書了。我建議親戚朋友也來種。” 過硬的增產數據,使得巴基斯坦農業(yè)科技界對中國雜交小麥技術高度認同,將雜交小麥視為巴基斯坦小麥生產水平提升的重要選擇,并對“一帶一路”倡議給予積極響應。 白沙瓦農業(yè)大學先后兩次組織國際會議進行中國雜交小麥研討,建立了專門的實驗室和專業(yè)團隊參與合作,并提議推動建設中巴聯(lián)合研究中心,希望引入并實現中國雜交小麥技術在巴基斯坦本土化,并成為走向“一帶一路”國家的科技橋頭堡。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26日 01版) |